□ 王正智 基于歷史與當前島內政治現實,“日本情結”在島內經濟社會的蔓延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甚至已對兩岸關系造成了嚴重侵蝕。對此,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日人都應嚴肅對待,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日本情結”已在臺灣社會泛濫 臺灣的一些人,尤其是民進黨內的激進分子,長期“反共仇中”、“媚日哈日”,甚至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惜動用各種手段鼓噪誤導下一代。在“太陽花學運”中,有人竟然舉著“支那豬滾回去”的標牌,臺灣社會的“日本情結”之重,青年一代受害至深,已對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產生巨大影響。近些年來,民進黨當局大搞“去中國化”,策應日本右翼反華勢力以強化“日本情結”來沖擊臺灣同胞的中國認同,丑態百出,亂象叢生。主要表現為: “日本情結”充斥島內社會。1945年臺灣光復后,有不少日本人留戀臺灣生活,不愿意回日本。加上當時的臺灣人才不足,有不少日本技術人員被留用,協助水廠、電廠等維持運作。但在“一二八事件”期間,一些日籍人士趁機作亂。事件平息以后,時任臺灣長官公署長官陳儀下令將日本人全部遣返,要求“一個不留”。盡管如此,在島內還是有一些日本人潛伏下來,但為數并不多?墒,有日本人血脈、與日本有著千絲萬縷聯系、靠日本人起家上位發財的人卻分散在島內各個角落,以等待時機。蔣經國之后有著濃厚“日本情結”的李登輝上臺,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臺灣社會的對日好感隨著執政者的強力推薦而逐漸演變成社會化現象。雖然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執政,兩岸間交往更加密切,但民調顯示,臺灣社會對日本的好感度仍在慣性攀升,在“臺灣主體性”凸顯的同時,島內的“日本情結”仍在強化。 “日本風情”讓年輕人著迷。日本對臺灣的影響,不僅限于政治領域同時也浸入到思想文化方面。年輕群體中有迷戀日本文化的“哈日族”,特別迷戀于日本流行文化,對日本的動漫、娛樂文化、時尚玩物情有獨鐘。每年都有大批臺灣學生到日本觀光、訪學、留學,日本成為許多臺灣學生休閑旅行的首選地。日本許多國立、公立及私立的大學都會給臺灣生名目繁多的獎學金,鼓勵他們到日留學。每年臺日間各大高校也會定期互訪。近幾年,臺日間的各界別各領域交流互動日趨密切。日本政府也以多種管道在臺灣社會以“文化滲透”的方式來保持其在臺灣社會的影響力。 “親日抗中”有所抬頭。為什么當時會出現“抗中、親日”的社會情緒?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治.米德認為,社會是在人與人互動之間產生的。所以,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具有反思能力,在反思的基礎上,個人意識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同周圍的人對某一現象形成一個共同的反應。臺灣社會“抗中、親日”的氛圍,很容易使社會中的個人受到影響,匯聚成一股集體意識。再者“解嚴”后,追求“臺灣主體性”變成愛臺灣的表現,而過去的被殖民記憶卻成為反抗曾經的“祖國認同”的情感依據,由于“日本情結”和“臺灣認同”二者的捆綁式發展,“日本情結”就成為對抗大陸爭取臺灣“主體性”的對抗性情緒!芭_灣主體性”是后殖民情緒表現出的自保意識。經歷長期特殊的殖民歷史背景的臺灣,在自我反思過程中產生了急切想擺脫被政治控制和思想束縛的困境。但近年來在擺脫后殖民困境的進程中,擺脫“中國認同”的意識占居高地,而對真正殖民過自己的日本卻反常的親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戰”后國民黨對臺灣社會實行“威權”思想控制的基礎是“中國意識”,在國民黨失去“中國正統”代表權后,對臺灣的統治也漸漸與曾經殖民統治過臺灣的帝國主義國家劃上等號,產生情感障礙,出現認同錯位。 “認賊作父”卻不以為然!岸稹焙,日本在臺灣的經濟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臺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日本成為臺灣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臺灣都處于日本經濟上的依附地位。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執政,兩岸關系步入和平發展新階段,臺日間經濟關系不但沒走下坡路,相反還隨之強化。臺日間為了共享大陸的廣闊市場強化兩者間的互補性,在基于長期形成的“臺日經濟共同體”。日本“親臺”人士和“臺獨”勢力都喜歡宣稱臺灣與日本是“命運共同體”,宣揚臺灣與日本是經貿上密切合作伙伴,并且擁有共同的“民主價值”理念。在臺灣社會,支持臺日雙方是“命運共同體”的人卻把大陸作為假想敵,日本“親臺”反華勢力通過“臺獨”組織在臺灣社會渲染對日認同,強化“日本情結”,并以此為基礎宣揚“中國威脅論”,持續向臺灣社會輸入日本的價值觀念,妄圖挑起兩岸的對抗情緒。 二、“日本情結”擠壓“中國情結”空間 臺灣有其自身特殊的歷史遭遇,“二戰”后部分臺灣人在潛意識里仍對日本懷有特殊的感情。但是,這種感情在復雜的歷史條件下,逐步異化演變成阻礙中國認同、助推“臺獨”的政治工具,與“大陸情結”形成排斥對沖之勢,也一定程度地擠壓島內統派的生存發展空間。 借強化“日本情結”助推對日認同。日本政界的“親臺”反華勢力和“臺獨”分子相互勾結,不斷向臺灣社會輸入“親日”的意識形態,民間組織通過多元的管道推動臺灣社會的對日認同。臺灣社會“解嚴”后,臺日互動環境逐漸寬松,民間組織也逐漸發展起來。如“李登輝之友會”,一直是幫助李登輝在日本活動。另一個在臺灣有歷史基礎的臺日民間組織“高座會”,1943年曾將8000多名臺灣少年送到日本神戶訓練。日本政界透過臺日民間組織,保持日本在臺灣的存在感,特別是透過臺灣社會殘留日本殖民統治的遺緒來拉近臺灣民間對日本的“親近感”,旨在擴大對日認同,強化“日本情結”。 “本土”認同異化形成“親日”土壤。臺灣社會是一個移民社會,不同的族群受日本統治的歷史遭遇不同,也顯現出本土認同的差異!氨臼∪恕迸c“外省人”在對日態度上就有很大的差異。以李登輝為代表的受過“皇民化教育”的“本省”政治人物,上臺后故意挑起族群矛盾發動塑造“臺灣主體性”的政治動員,把“去中國化”與“親日”情感進行捆綁,以此來擴張“本土”意識,“抗中、親日”的思維成為當前許多臺灣人的處事價值觀!氨臼〖蹦贻p人受其祖輩對日本懷舊情感的影響,加上在“親日”的環境下成長,形成對日本的特殊好感。而外省籍年輕人由于與本省籍年輕人一樣都在“親日”的環境中成長,加之沒有像祖父輩有遭受過日本人欺凌的記憶,對日本的好感程度已經與“本省籍”青年沒有太大差別。臺灣的原住民與“本省人”和“外省人”相比一直處于弱勢的地位,在日本殖民時期所遭受的統治與“本省人”也有很大差別。殖民時期在山里的原住民由原本帶有歧視意味的“蕃”改名為“高砂族”。由于原住民的民族特殊性,日本對其統治更加嚴酷,實行所謂的“蕃政”。這一政策雖引起原住民的強烈反抗,但也造成在臺灣光復后仍有人使用日語交流的奇怪現象。 統派的政治認同與“日本情結”格格不入!岸ざ耸录焙,臺灣人認同再一次異化,后殖民遺緒中一直擺脫不了“日本影子”。當時的國民黨當局,不但無法抹去民眾對日本的記憶和情感,還加深了對當局的失望乃至仇恨。當前,臺灣社會“日本情結”的膨脹及“本土”認同的差異,已經成為“臺獨”勢力培植“主體性”認同的政治著力點。統派認同“九二共識”,主張民族復興和祖國完全統一,與島內社會普遍存在的“日本情結”沒有交集,因而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另類。盡管兩岸及在外華人華僑對統派組織的發展普遍關注和支持,但在島內政治參與有限,地位與影響不高。 三、遏制“日本情結”膨脹不容放松 臺灣社會的這種“日本情結”已經異化為影響臺灣人身份認同、國族認同、文化認同,具有鮮明政治色彩和排他性的特殊情感和受“臺獨”和反華勢力操控的籌碼,必須從維護祖國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加以引導,旗幟鮮明地遏制其膨脹。 要切實認清“日本情結”的嚴重危害性。過去,日本政界蓄意在臺強化“日本情結”,是分離主義作祟,是對臺灣、對整個中國、對中華民族的不友善。一方面,要引導兩岸同胞在深化中日傳統友誼,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的基礎上,認清當前臺灣社會的對日認同和割舍不斷的“日本情結”已經異化成為許多臺灣同胞身份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嚴重情感和心理障礙,這種不良情感已經明顯有悖于“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傾向。必須認清臺灣社會的對日認同和“日本情結”對中國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危害性;認清反華的不良用心和政治圖謀;認清去“日本情結”是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舉,是發展健康穩定中日關系和兩岸關系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要提倡和鼓勵兩岸同胞與日本各界進行正當往來互動,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優勢和對日外交資源優勢,推動兩岸與日本間各領域的務實合作,引導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正視歷史面向未來化解矛盾分岐,避免在中日關系上的不良炒作或刻意煽動民族仇恨等民族主義行為。要把推動臺灣社會去“日本情結”與強化民族主義區分開來,去“日本情結”有利于強化兩岸中國人認同、民族認同,更好地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鞏固中日傳統友誼。 要盡快封堵“日本情結”的傳輸管道!芭_獨”人士通常都親日,越是臺面上政治人物“日本情結”越重。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謝長廷、蘇貞昌無一例外,算得上是親日、媚日、哈日的人物。日本政府以公益財團法人所設立的民間機構日臺交流協會,以及臺灣在日本的“臺灣日本關系協會”、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是密切臺日交流往來,輸送對日認同和“日本情結”的主渠道。 要在海內外形成反“獨”促統的正確導向。大陸的迅速崛起和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和深化,為島內反“獨”促統奠定了堅實基礎。大陸支持統派是民族大義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現實需要。愛國不分先后,國家統一需要匯聚海內外華人華僑的智慧和力量。在島內,要努力搭建統派聯誼聯合平臺,建立工作協作聯動機制和情況通報機制,促進統派力量整合,形成反“獨”促統的強大陣勢。大陸各級統戰和對臺工作部門,應加強規劃,密切與島內統派組織的聯系,關注統派組織的力量建設,指導統派組織有序開展活動。要在全社會營造支持、聲援統派的氛圍,旗幟鮮明地高舉反“獨”促統大旗,提升統派士氣,震懾“臺獨”分裂勢力。 【臺灣周刊 2019年第2期】
責任編輯:左秋子 |